南美白对虾疾病监测
一、EHP
肝肠胞虫(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, EHP)是一种主要寄生在对虾肝胰腺内的一种孢子虫,为胞内寄生虫。感染EHP的对虾一般不会死亡,但是对虾生长非常缓慢,只吃不长,发病对虾大小参差不齐。对虾活力减弱,抵抗力下降,易感染其它病原。
EHP目前在全世界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国家均有报道,也是我国主要的对虾病原之一,而且近些年发病和检出率持续在很高水平。该病虽然不直接造成对虾死亡,但是对虾只吃不长,最终带来巨大经济损失。
同时,感染EHP的对虾,目前没有有效治疗方法。由于孢子的存在,一旦感染,想要根除该病原难度非常大。一般的消毒方法根本无法杀灭孢子。感染EHP的虾会将孢子随粪便排出污染水体,从而导致更多、更严重的感染发生。因此,对该病需要引起很高的重视。引入虾苗时要严格进行检测。一旦把该病原引入池内,将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。
二、AHPND
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(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, AHPND)是由致AHPND副溶血弧菌(AHPND-caus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, VpAHPND)感染后引起。该病主要对放苗期的对虾造成感染和发病。通常在放苗的一个月内是易发病期。发病后的对虾肝胰腺萎缩、颜色变浅,空肠空胃,甲壳变软,肌肉变白,头胸甲也变得容易剥离。该病也叫作早期死亡综合征(Early mortality syndrome, EMS)。该病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细菌内带有致病质粒,可以合成毒力蛋白。该病可造成放苗期间大量对虾个体死亡。同时,该病也无有效治愈方法,最好的办法是早检测病原。一旦发现病原存在,及早处理。
三、WSSV
白斑综合征病毒(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, WSSV)是目前致死率极高的一种对虾病毒。发病对虾最大的特征是甲壳上存在白色斑点,头胸甲易剥离。发病对虾行动迟缓,停止进食,伏于池底不动。另外,蟹、浮游甲壳类动物等也能携带WSSV,因此该病的传播能力十分强大。对该病防范难度较大。一旦发病,死亡率极高,造成无法挽回经济损失。
但是甲壳上带有白色斑点的的对虾不一定是感染WSSV。因此对该病的精准诊断需要借助其他手段。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检测技术是诊断该病的较优选择。检测速度快,精准度高,可对苗种进行早期诊断,避免经济损失。
四、IHHNV
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(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, IHHNV)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对虾致病病毒。感染后的对虾表现为生长缓慢,畸形。另外,由于IHHNV感染的对虾会终生携带病原,并且可以传播给后代,因此感染IHHNV的对虾必须处理。一旦引入该病原,根除将十分困难。虽然该病在国内已呈现减少趋势,但是该病原在国外,例如中南美中等地目前还是较常见。考虑到国内对于国外对虾的较大引进数目需求,对于该病的检测依旧需要加强,不能减弱。
五、SHIV
虹彩病毒是一种主要感染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的病毒,也能感染鱼类、两栖类、爬行类等变温动物。虾血细胞虹彩病毒(Shrimp hemocyte iridescent virus, SHIV)是一种可以感染对虾的虹彩病毒,是近些年发现的一种新的感染对虾的病毒。感染该病毒的对虾造血组织、鳃丝、肝胰腺、附肢和肌肉的血细胞中出现嗜碱性包涵体和核固缩现象,因此得名。由于该病毒是较晚发现的病毒,虽然该病毒爆发可引起高死亡率,目前在国内已有较多发病报道。但是对该病原的认识还不十分透彻,因此需要对虾养殖工作者引起高度重视,严格进行检测,防止养殖对虾引入该病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。
我们提供以上疾病监测的分子诊断产品,欢迎咨询。